中文小知识

读书笔记 | 写给以后 | 2007

天太热了。正好读到一篇谈及冷蛇的文章。申王李成义有“肉疾”,肚子上的肉都垂到了小腿,夏天热的难受;李隆基从南方得来两条冷蛇送给李成义。这种蛇不咬人,通体冰冷。申王把冷蛇缠绕在肚子上,于是消暑度夏。看了好几篇文章,都是在嘲笑李成义太胖太贪吃,不知道这肉疾是不是真是种病,如果是病,这么损人就不合适了。下面是《酉阳杂俎·广动植虫篇》的原文(《太平广记》里也引用过)。

“申王有肉疾,腹垂至骭(赣,胫骨),每出则以白练束之。至暑月,常鼾息不可过。玄宗诏南方,取冷蛇二条,赐之,蛇长数尺,色白不螫人,执之,冷如握冰。申王腹有数约,夏月寘于约中,不复觉烦者。”


《左传》记载过一个食言而肥的事件。大意是孟武伯(一个总是说话不算数的贵族后裔)在酒席上讽刺鲁哀公的仆人太胖。鲁头儿很不爽,估计心想,打狗还得看主人呢,我手下的人岂容你想贬就贬。于是替手下人出头说:“是啊,他总食言,怎么能不胖呢!”。被鲁哀公指桑骂槐地反讽了一回,闹得小孟很没面子,酒席不欢而散,君臣自此不和。


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不见得就是猴子 :-)。大禹的妻子涂山氏,误见大禹幻化的巨熊,惊走,变成了大石。这时涂山氏以有孕,大禹追至,高喊:“归我子”。于是石破子出。这个孩子就是夏朝的第二代君主夏啟。


王濬,还没成名的时候就把自家门前的路拓的极宽,邻人问原因,王答:为了容纳以后仪仗队来家。。。(“吾欲使容长戟幡旗”)。有志者事竟成,并不见得;但是事成者,当初多有其志,应该是不错的。


王濬楼船下益州,金陵王气黯然收。千寻铁锁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头。
人世几回伤往事,山形依旧枕寒流。今逢四海为家日,故垒萧萧芦荻秋。
-- 刘禹锡《西塞山怀古》


董仲君,传说中曾为汉武帝招魂李夫人。


山戎,春秋时期兴盛,狩猎畜牧为生,活动在现在河北省。山戎擅长种植一种叫冬葱的植物,就是现在北方的大葱 :-)。


南皮,河北沧州市内的一个县。春秋齐桓公伐山戎的时候,在这里建城,制皮革。为了和北边另一个制皮革的地方区别,这里就被叫做南皮。名人石崇,张之洞都是南皮人。


石苞,巨富石崇的父亲;因为认定自己这个最小的儿子一定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致富,所以没给石崇分任何财产。后来石苞果然富甲一方。


白鱼入舟。人人都喜欢好兆头,中国人更甚。史记周本纪里讲过的一个故事,说是武王伐纣途中,一条白色的鱼跃出水面落入舟中。于是大家都很高兴,因为商喜好白色,鱼的鳞甲有好像是甲兵,舟又与周童音。商朝落入周朝而死,兆头自然不错。原文:“武王渡河,中流,白鱼跃入王舟中,武王俯取以祭……诸侯皆曰:‘纣可伐矣”。


《太平广记》,很多神怪小故事的汇编,读起来好玩又不用动脑,工作之余解乏的好读物。


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时有明法而不议,万物有成理而不说。(《庄子·知北游》) 。这里的大美无言和ineffable还不是一个意思,放到这里只为凑趣。


诗经中的绿衣,算是悼词吧。| 绿兮衣兮,绿衣黄裹。心之忧矣,曷维其已!


坊间流传。唐代:郭内为坊,郊外为村。


风筝名字的来源:“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,引線乘風為戲、後於鳶首以竹為笛、使風入竹、聲如箏鳴、故名風箏。”


青龙剑,唐将宋青春的兵器,记载于酉阳杂俎。


酉阳杂俎,唐代笔记小说,作者段成式。


巴蜀地区的方言“摆龙门阵”其实更Confabulate的意思。这句方言据说来自薛仁贵征辽时巧摆龙门阵的故事。


西晋重臣贾充的两个女儿,贾南风和贾午。贾南风引出的八王之乱,血雨腥风;贾午诱发的韩寿偷香,浪漫旖旎。


韩寿偷香的故事出现在《晋书》贾充列传里。

龙门点额。北魏·郦道元《水经注·河水四》:“《尔雅》曰:‘鳣,鲔也。’出巩穴三月,则上渡龙门,得渡为龙矣,否则点额而还。”

善始善终这句话,出自庄子的《大宗师》。前一句善夭善老并不常被引用。夭是少年的意思。希望生活上善夭善老,工作上善始善终。


翻了被谢榛称为“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”的《古诗十九首》。虽然意境潦倒,倒也是实话实说。


山寨精神,跟风精神,可谓历史久远。北宋出过一种文风,叫西昆体,大量生搬,摘抄别人名句,然后组成自己的作品,和很多流俗一样,迅速成风。这种站在成功者的肩膀,搭顺风车的习惯,一直延伸至今。大到抄袭改装别人的产品,小到给一首好听的歌再填词,总之是捡现成,找捷径。再说回西昆体,当时被摘抄的最狠的是李商隐。有个宫廷演员曾如此搞笑,穿的破破烂烂的扮演李商隐,哭丧着脸说:“每天被人摘啊取啊,看看我都成什么样了!”。


诗经商颂里有玄鸟一篇,其中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”讲的是商人祖先食鸟蛋而孕的传说。玄鸟居住在平顶山,最早见于《山海经》。


春秋时齐国的国君姓姜。那位重用管仲的齐桓公就叫姜小白,是姜尚(姜子牙)的后裔。春秋末期齐国被田氏取代,虽然还叫齐国,但国君从此姓田,比如那位甘娶丑女的齐宣王田辟疆。为了加以区别,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时候被称为姜齐,战国时候的齐国被称为田齐。


妫,读音作guī。上面说的田氏就是由妫姓而来。先是由妫演变到陈,然后由陈变到田(陈和田在古时发音相近)。


魏文侯有纳谏用贤的美名,非常尊重段干木,田子方等儒家传人。每每看到这类“听学者的话,尊重读书人,就是好君主,就能强国”的故事,我总是很怀疑,甚至有点不屑。在我看来,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,和擅长笼络人才的关系学高手只会是领导,不可能是领袖。还没能做出任何成绩,就先要求别人尊重和信任的读书人,最多是个学者,不会是个栋梁。史书是读书人写的,他们笔下关于尊重读书人的故事,不能全信。善挑刺儿的,往往不是干实事,没实际工作能力的庸才。


孟子说过:“居移气,养移体”,意思是生活的处境会慢慢改变人的气质,保养供养会慢慢改变人的体质。现代人说法更直接些:“三十岁以后,人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。”。有趣的是,佛家也有类似观点,认为人到了四十岁以后,来生的面貌就渐渐展现出来了。四十岁以前是今生活,四十岁以后是来生活。也就是说四十以后的日子,渐渐决定了一个人来生的相貌。抑郁沮丧,悲观痛苦的后半生必然会导致来生的丑面孔。为了来生有副好皮囊,真得过好下半生啊:-)。


申不害,战国时候法家的代表人物,改革家,郑国人。郑被韩灭后成为韩国人,逐步由一个亡国贱民成为了韩相。申不害也是著名故事围魏救赵的主角之一。


南北朝的庾信写过《枯树赋》,里面借晋朝殷仲文之口,发出“此树婆娑,生意尽矣”的感叹,尾句“树犹如此,人何以堪!”更成为耳熟能详的名句。梁启超在《人生拿趣味做根柢》里曾品评过殷仲文叹枯树这类生活态度。


“民意”一词,早在《庄子--说剑》中就出现过。西方的陪审制度就是听取民意的一种具体施行,相当聪明。对裁决不满的人们也不会有太大的怨气,因为结果已经是民意了,也就只能闭嘴。社会因此相对稳定。中国实在该借鉴此制度。庄子说的三种剑,天子剑,诸侯剑和庶民剑,民意一词出现在诸侯剑的解释中,真是深合我心。听取民意,对于一镇诸侯也许是有用的,打个比方,也就是说对一个部门经理来说是有用的,这类中高级领导必须会媚俗(非贬义)。但对于领引一代潮流,开创一个新时代的领袖来说,听取民意就要不得了,因为民意常常是非理性,而且是极容易被煽动的。在群体胆大,个体胆小的族群,民意的危害尤其大。


“春日迟迟,卉木萋萋。仓庚喈喈,采蘩祁祁”来自《诗经--小雅》的出车。出车,和飞象,跳马一样,是描写古人们下象棋的诗。。。开个玩笑。出车确实是出动军车,但和下棋无关啊。打了胜仗归来,才有心情看看周遭景色。春天缓缓走来,草木茁壮生长,采蘩的姑娘,嬉戏的黄莺。。。写得很美。


我国古钱币有时候会在背面刻上铸造局所在地。比如北宋熙宁元宝的背面就印有“衡”字,宣和通宝背后刻有“陕”字。如果遇到玩钱币的朋友提到“宣和背陕”,您可千万别看错成:“有女名叫宣和,背影看很漂亮”啊~~~呵呵呵。


卬字读做昂,就是扬起的意思。项羽手下就有一位叫司马卬(司马懿的祖先),曾参与灭秦战斗,于楚汉相争时候投降刘邦,后被项羽所杀。


刚看《左传》时(想给自己提提素),曾有过一个可笑的问题:里面有“经”,有“传”,什么区别啊?为什么说这问题可笑呢?“传”本来就是给“经”做进一步注释,解释或阐述的。既然是为“经”做注,当然要标明原文了,不然谁知道是哪句的注释啊。如果知道古文中“经”与“传”的区别,就不会问这种傻问题了。春秋左传,就是姓左的给春秋经做的传。希望我的中学老师没有看到这段,不然她会很失望了。


历史人物里有两个公孙敖。一个在春秋时的鲁国,另一个是西汉的大将。


侯宝林的《卖布头》绝对是了解老北京风情的生动教材。我姥姥在世的时候,侯先生刚一张嘴,她就知道是卖什么的,可见学的极象。“庹”字最近在网上很有名,侯宝林在这段相声里的的念法却非常不同。“一庹五尺,两庹一丈。。。”,侯大师念的是“讨”。这是老北京的发音?


清代石成金有书叫《传家宝》。最先接触的是里面的笑话部分《笑得好》。作者“以笑话醒人”,有寓言的味道。后来顺便翻了翻别的部分,写得都是柴米油盐的琐事俗世,现在读来却觉得清新典雅。于是那个挥之不去的臆想就又袭来:如果没有远航探险,没有西方世界的干预,没有全球化;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又会把中国带到一个什么阶段呢。。。


有种老说法:“中国人有三盼。先盼明君,明君不得就求其次,盼清官,若再不行就盼侠客”。虽然关乎自身命运,却总盼别人出头。西方人的牛仔性格注定了现在西方的制度,中国人的三盼注定了中国的制度。我在牛仔与帮派里也说过这事儿。中国的问题,从来都是人的问题。


伍举,春秋楚国人,曾不顾生命危险进谏楚庄王,助其一鸣惊人。其后代子孙中,也有一人大大有名 -- 伍子胥。只可惜伍子胥与楚国之间,是以悲剧结尾的。。。


闹过丁香花公案的龚自珍,和写Heaven Haven那个Hopkins 有很多相似之处,都因宗教原因焚诗封笔,又都忍不住复出,再赋新愁。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很多首,和Hopkins的The Wreck of the Deutschland都属于此类,是诗人实在憋不住诗兴后的复出作品,所以多是上品:-)。


伍子胥为父报仇,领吴军灭了自己的国家楚;龚自珍的儿子,也可以勉强说是为父报仇吧,领八国联军进圆明园。。。


万事讲究一个度字,缺与过都不好。司马穰苴在《司马法》中有句名言:“国虽大,好战必亡;天下虽安,忘战必危!”。这么简单的道理,应用的时候却是难于上青天。


诗经国风里有蜉蝣一篇:“蜉蝣之羽,衣裳楚楚。心之忧矣,于我归处。”。蜉蝣是种有翅膀的昆虫,展翅时和古人宽袍大袖的样子差不多吧。蜉蝣纤弱(不然怎么会有蜉蝣撼树的比喻),朝生暮死。如此短暂的生命,意思在哪里?由何处来?又到何处去?古人由蜉蝣联想到自己,感慨万千。


古人用什么洗头洗澡?答案是无患子,《本草纲目》里有记载。木患子的样子和荔枝差不多,果皮揉搓后会起泡沫,象肥皂一样。本来那种树是叫桓的,不知怎么就传成患了,佛家的一百零八颗念珠,就是用桓木的果子做成的,有经名为《佛说木患子经》。我估计在口口相传那年代把木桓传成木患了吧。是不是因为无患比较吉利,最后定稿为无患了?要不就是当时的人常常见到和尚们拿着一串木患子,大家因此由木患联想到无患?瞎猜的啊:-)。


“串”字很形象,一下子就看出是把什么连在一起的意思。那为什么一串心就是患呢?难道是取太多心就生患的意思?看上去挺有道理,“忠”字好象寓意着这颗心只被一件事联着;分心,多心,当然会旁生枝节。不过这解释好象太现代了。。。造字的人真是这么想的?。。。


中国古代有白马驮经的故事,说的是东汉明帝刘庄梦见“六丈金人”,第二天向手下询问,有个叫傅毅听说“西方有神,其名曰佛”,听上去很想刘庄所梦的金人。于是刘庄派蔡景前去求经,在现在的阿富汗附近巧遇白马二僧,经文由白马驮回,后又建了著名的白马寺。“佛经骑白马而来”,众人皆知,有好事者加了一句,“圣经骑炮弹而来”,看官自有见解。


钱钟书《写在人生边上》里有一篇《读伊索寓言》,很有趣。由于在希腊拉丁英文中文间多次翻译导致的误差,是“促织和蚂蚁”还是“蝉和蚂蚁”仍有人津津乐道。写在人生边上这些短篇,不过是即时兴起,顺手写来。我估计他是随手拿了个英译本做消遣来读,看了几个,就随手写了感想。


蟋蟀的俗名是蛐蛐,雅名是促织。“谓其声如急织也”,就是说蟋蟀叫声的频率就象是催促纺织女快织一样。也有老话说:“趋织鸣,懒妇惊”;现在高楼林立,城市已经难听到蟋蟀鸣叫了,难怪懒妇越来越多:-)。

上面说了懒妇,不说说懒男,实在怕落个歧视罪名。其实,“莎鸡促织,虽不足以济寒,而懒妇惊矣。”还有个上句,那就是“螽斯春黍,虽不足以济饥,而惰农愧矣。”。大意是(我猜的):

看到蝈蝈春天吃谷子准备过冬,虽然并不能解决饥饿问题,但可以让偷懒忘了春种的农夫惭愧,
听到蟋蟀声声催促着织啊织啊,虽然并不能解决穿衣问题,但可以让偷懒忘了织布的妇女惭愧。
(赶紧养蝈蝈,喂蟋蟀吧:-)。。。


元朝:拈阄射利。寺庙僧侣。
清,广东:闱姓彩券。出了秀才那家的姓,被称为闱姓。闱姓彩券就是猜哪家的孩子会中秀才。


颔,是下巴。为什么颔首是低头点头的意思呢?


籍父其无后乎!数典而忘其祖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五年》。数典忘祖的出处。


然不轻进人,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;不妄亲人,即异日不轻疏人之本。——《曾国藩与曾国荃家书》

中书君或是管城子,都是毛笔的别名。古时候有蒙恬造笔的传说。韩愈根据这个传说,颇为搞笑地写了一部《毛颖传》,将毛笔虚拟成了一个叫毛颖的人,又煞有介事地说蒙恬抓住了毛颖,并献给了秦始皇。秦始皇封毛颖到管城(笔管的比喻),拜为中书令。由于这篇幽默文字,中国人又把毛笔称为管城子,或中书君。钱钟书先生就曾用笔名中书君。


我国古代也早就可以制造玻璃,“葡萄美酒夜光杯”说的就是玻璃杯。但是由于我国古人更崇尚玉文化,所以不仅不像威尼斯商人那样尽量让玻璃清澈透明,反而在烧制过程中混入某些物质使玻璃混沌似玉。


斗谷于菟(鬬彀於莵),是斗伯比的儿子,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(相当于宰相)。斗谷于菟是私生子,母亲郧(读云)夫人把他仍到云梦大泽,传说被母虎养大;名字中的“谷”字在当时的楚国是“乳”的意思,“于菟”是指老虎,“于”古音读乌。斗谷于菟就是吃虎奶长大的孩子。


云梦秦简。1975年12月,湖北省云梦县卧虎地出土了一千多块竹简。这些竹简记录了秦朝的法律。


五常米。东北黑龙江五常市,最著名的就是大米,被称为同纬度地区水稻第一。东北的一个朋友送来些真正的五常米(市面上的不见得真是出自五常),由衷地说,真是好吃:-)。


木府,丽江古城中的“紫禁城”,因此有“北有故宫,南有木府”的说法。木姓是朱元璋所赐。


玉龙雪山,云南纳西族人的保护神。


脱颖而出中的颖是指物体尖锐的部分。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使遂早得处囊中,乃颖脱而出,非特其末见而已。”


朋友从安徽池州捎来霄坑的富硒茶和九华的佛茶,应该就是毛峰吧。朱元璋和陈友谅曾大战池州,地藏王菩萨曾修行于九华山;硒元素是抗癌利器,九华山是佛门圣地,感安徽之多才的同时,也不难看出营销之用心啊:-)。


九华山地藏王菩萨有句名言:“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!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!”。按说,肉身摆脱轮回之苦,成佛达到极乐世界,该是佛教信徒的最高追求。可这位地藏菩萨却“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!”,要渡化所有人以后,自己才肯成佛。这简直就是佛界的雷锋啊 :-)。以后如有机会到九华山,一定去拜拜。


活跃在春秋舞台上的艳星夏姬,擅长房中术,御夫无数,所遇男人,无一幸免。看了些关于夏姬的野史文章,很成人:-)。


华喦,读作岩,清代山水画家。清贫一世 布衣华喦。


翚,念做辉,是飞翔的意思。王翚,清代画家。


写在岳麓书院大门左右的“惟楚有材,于斯为盛”,都是引经据典,“惟楚有材”典出《左传》,“于斯为盛”摘自《论语》;意思是湖南多才,此地尤盛。惟是语气词,并不是惟独只有。


姓和氏连在一起用已经有几千年了。在春秋以前,姓和氏是不同的。从姓字的“女+生” 结构可以推想,姓代表某女衍生出的一群人。比如甲女所生的一群人就都被称作甲。随着部落繁衍,人数增多,所以增加了氏来区分。比如居住在水边的甲姓,就被称为甲水;甲是姓,水是氏。也就是说,“姓”代表血缘,“氏”区别身份(因为很多人用封地名,或官名作为氏)。战国以后,姓氏开始混用,氏逐渐取代了姓的主导地位,变成了广义的姓。最初的姓(狭义的姓)渐渐被遗忘。比如屈原,严格的说并不姓屈,而姓芈。芈姓部落的一支迁到屈这个地方,这支芈屈人,随着时代推移,叫着叫着就只叫屈了 :-)。还有如齐,宋,赵等等现在的姓,其实都是氏,都是定居,封地或建国的名字。


籍与贯也被混用很久了。古时候籍与贯不同。贯是出生地,籍是徭役的种类(如军户,工户等)。比如需要服兵役了,地方官员就拿出户籍来看,凡是户籍上是兵户的,就要出人去当兵。古代的籍是不能变更的。


余光中有一篇文章《粉丝与知音》,说粉丝是神来之笔,丝容易让人联想到复数;而且“丝”,善攀附。说的真好。所谓神来之笔,实乃明褒暗贬。摘录一段:

知音多高士,具自尊,粉丝拥挤甚至尖叫的地方,知音是不会去的。知音总是独来独往,欣然会心,掩卷默想,甚至隔代低首,对碑沉吟。知音的信念来自深刻的体会,充分的了解。知音与天才的关系有如信徒与神,并不须要“现场”,因为寸心就是神殿。粉丝则不然。这种调整流动的族群必须有一个现场,更因人多而激动,拥挤而歇斯底里,群情不断加温,只待偶像忽然出现而达于沸腾。粉丝对偶像的崇拜常因亲近无门而演变为“恋物癖”,表现于签名、握手、合影,甚至索取、夺取“及身”的纪念品


南宋谢良佐教育子女的家训:“脱去凡近,以游高明。莫为婴儿之态,而有大人之器。莫为一生之谋,而有天下之志。莫为终生之计,而有后世之虑。不求人知而求天知,不求同俗而求同理”。

钱文忠讲百家姓时候提到过这个家训,并说尤其喜欢最后一句;本来对钱的讲座感觉一般,但他的这段评论,使我平添了不少对他的好感。


赎罪,在古代是需要真金白银的。明朝很多罪犯用来赎罪的银锭,就有很多流传至今。现代人看了银锭的样子可能觉得有些古怪,因为和电影电视剧里出现的金银元宝不同,那时候的银锭中间不但没有凸起,反而是凹的(为了叠放方便)。


奁,念连,是古人盛放化妆品的小匣。


虎子,溺器,也就是古人用的尿壶。李渊建唐以后,由于李渊的父亲叫李虎,所以为了避讳,改叫马子。某些地方放肆地称女友为马子,实在太。。。


卤壶,是盛卤汁,酱油醋类调味品用的壶;壶嘴比普通壶要长,显然是方便倾倒。过得真是精细。


觚(读孤),西周和商朝极流行的一种饮酒器;除了觚,出当时的人喝酒也用爵和斝(读甲)。


“‘高山仰止、景行行止’,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”。出自《史记--孔子世家》,其中前半句是司马迁引自《诗经--小雅》;第一个“行”读航,第二个“行”读型。景行,是指大路。从上下文的意思看,高山仰,景行行,是描写(迎亲的马车)在宽阔的路上飞驰,仰望着高山这一场景。司马迁引用诗经里这句话来赞扬孔子,形容他像高耸的山,像宽阔的路;后来高山景行就用来比喻德高望重,知识渊博的人。


舝(读辖),车舝就是把车轮固定在轴上的一种小装置。管辖,辖制等都有此而来。上面提到过的“高山景行”就是来自小雅里面的车舝。


北魏晚期到东魏时期,佛像多呈现出一佛二菩萨(释迦摩尼,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)的形式。佛,其实就是人的本性;菩萨,代表修行。光有佛还不够,还要有菩萨;那意思就是虽然每个人都要佛性,但仍然需要修行(才能彰显佛性)。


石叟,明崇祯时期僧人,同时也是冶炼雕刻大家,擅长制作嵌银丝的铜器。他的作品上常有嵌银的“石叟”签名。在国家博物馆看过他的铜观音坐像。》》》 来看看铜观音坐像的图片

资治通鉴里有个杨震四知的故事。东汉人杨震,是个有名的清官。一天深夜,杨震的老熟人王密,趁夜黑前来送礼,并安慰杨震说不会有人知道。杨震拒收,并说,天知地知,你知我知,离地三尺有神明,怎么是没人知道呢。我很小人的想:貌似如果没有神灵知道,或者送礼人突然失忆,这礼就可以收了 :-)。若要清廉,何须四知,只需一个“我知”足矣。


闲翻旧唐书。李世民出生于武功别馆,称帝后曾三次回到武功,并赋诗两首;其中“一朝辞故土,四海遂为家”一句,感觉太宗既志向高远,又是性情中人。


中午。很饿。离午休还有三十多分钟,极无聊。。。刘邦的儿子刘友,被吕后活活饿死。对刘王爷的遭拒深感同情之外,更对刘王的素质表示钦佩,因为汉书里说:“赵王饿,乃歌曰:。。。”;看看人家这境界 :-),今人饿极了,恐怕只会晕倒;古人饿极了,还能吟诗作歌。。。呵呵。


中国有句老话“富不过三代”。什么原因?很多人都说是因为富人为富不仁,富二代们娇生惯养等等等等,总之是坚城破于内,都是富家人的不是,也就是这个富家自取灭亡,没外人什么事儿。但人们显然忽略了一个概率常识,就算一百个富家里有九十九个都是自取灭亡,只有一个既富有,又仁厚善良;这百分之一的概率,几千年下来,也该出不少富 N代吧。可现实是,别说富五代,富六代了,就是一个富三代,富四代都不好找。所以我说,“富不过三代”,主要原因肯定不在富贵之家本身,而是来自外部,来自外部虎视眈眈的环境,也就是现在的俗语:羡慕嫉妒恨 :-)。


尤其是在中华文化范围内,千年来有一个奇怪的现象,谁冒尖儿就收拾谁。再怎么低调,内部再怎么团结,只要这富家是在这个势力范围内,就不会长寿。这种短命现象,与富家如何经营自身,如何教育子女,并没有必然因果关系。多看看历史,就会发现,很多富家,如履薄冰地经营,胆战心惊的守业,还是免不了败家的噩运。在杀富济贫最具市场的氛围下,好像也就只有平均主义才能救中国了。。。这股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势力,每当中华将要崛起的时候,就变得异常强大。


我想,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流血革命的原因。。。“。。。于是乎又有新的刘邦冒了出来,打的还是劫富济贫的旗帜。这旗帜虽旧的厉害,却屡试不爽,总能够招来一大批的追随者,这就是旧中国历史的一个可怕轮回。


仇富者当然也不都是虚伪阴暗的losers,有时候也会有杰出人物,比如朱载堉,朱元璋的九世孙,这位布衣王子,才华横溢,为人朴素谦和,曾经原创了一首歌曲《富不可交》。朱王孙的仇富,虽然也有着政治迫害的原因,但他毕竟是有能力富的;这种不是不能,而是不为的“仇富”,比酸葡萄般的“仇富”要真实可信的多。


宋初有个管天文的大臣叫苗训。这位苗兄在陈桥兵变前号称看到:“日上复有一日。。。”,也就是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,一个压住了另一个。。。这样的神眼,不去管天象,那真是天理不容 :-)。


洗马是古代的官名,三品官,不算小了。洗马最开始的时候叫“先马”,比如太子先马,就是在太子马前伺候的侍从官。当时的“先”,写作“冼”,也不知是怎么搞的,传着传着写成洗了。流俗的力量无边强大,后来连正史也写成“洗马”了。明朝张岱的《快园道古》里就记录过一个笑话,说是某县一个负责接待的小官在驿站遇到杨守陈,得知杨官拜洗马,以为是洗马的呢,也不行礼,大大咧咧地问:“小杨,一天洗多少匹马啊?”。杨守陈也不说破,竟然回答:“勤快了就多洗几匹,懒了就少洗点儿” :-)。


昨天那个洗马的笑话是由于当事人不知其意造成的;今天说一个“明知故犯”的搞笑洗马。明朝景泰年间,兵部尚书(也称大司马)陈汝言退朝时候遇到太子洗马刘定之,跟人家犯贫:“刘洗马早上好,今天洗了几匹啊?”。纯粹没事儿找事儿。刘定之答:“马厩里的反正都洗好了,就有一匹大司马,还没敢洗。”。众人绝倒。所以千万别以为古代官场只是尔虞我诈,黑手加闷棍,其实人家一天到晚也知道找乐儿。


事情还没有完。后来,兵部侍郎王伟(兵部尚书的副手,也称少司马),上班时间不好好工作,也来和刘定之逗闷子:“今天洗了几匹啊?”。这回刘回答:“大司马已经洗好了,少司马正在洗,还没洗干净。”。又是引发一阵哄笑。这类办公室内的小插曲,古今亦同啊。


苗再成,南宋抗元的名将,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,城破,英勇战死。如果苗再成听了命令,杀了文天祥。。。如果苗的上司不信谣言,与文天祥联手。。。明知历史没有如果,但还是禁不住去想那太多太多的如果。。。


祝融是中国上古时候的火神,颇受民族爱戴。共工(水神)不满祝融的人缘,与祝融争宠,引发战争后失败,恼羞成怒撞塌了不周山,才导致了女娲补天。


葛云飞,清代的武状元。在英军入侵定海的战争中,与士兵共苦,力战六天后身死。这样的人,不该被历史遗忘。


北易南端,说的是南方的端砚和北方的易水砚。易水砚也叫奚砚,为了纪念唐代的奚氏父子(后来被李煜赐姓李),父亲是制砚大师,儿子是墨官。


“平生最薄封侯愿,愿与梅花过一生”的彭玉麟,有情有义,顶天立地。铁汉柔情的代表。


东汉的刘晨和阮肇,在天台山迷路,巧遇二女;个个美貌娇艳,体贴温柔,而且家境殷实,使奴唤婢;在山中缠绵了半年,思乡下山,哪知道红尘中子孙已经传了十世。刘晨再次入世为人,娶妻生子;阮肇彻悟,又回山上去了,也就有了后来的词牌名《阮郎归》。


章太炎,大师,绝对的狂人,写完《春秋左氏读》以后(好像才二十几岁),傲称刘逢禄如果看到他这篇文章,会羞愧地爬走。刘逢禄是清朝的翰林,另一位大师,著有《春秋左氏读》。等哪天不需要为谋生奔波了,一定都拜读一下,看看到底如何。


中国古代,也有这么一位像美国独立战争时期Paul Revere一样的爱国商人,向祖国通报敌军来袭的消息。不同的是,方法不是“狂奔”,而是“劳军”。秦穆公偷袭郑国,被郑国商人弦高发现,这哥们儿胆子够大,派人向自己的国家报信,然后自己竟然假冒使臣,向秦军送了十二头牛(估计他是牲口贩子),并谎称,我们的君主知道秦军在附近,特派我来劳军。邻国军队出现,地主前去慰劳,这是春秋旧制(当时人真是真诚善良),所以秦军信以为真,觉得郑国有所准备,就放弃了进攻。


走投无路,“走”是逃离,“投”是投奔,走和投都没有路的话,那就是绝路了。中国古建筑,尤其皇家建筑,檐脊上常有一些小动物,这些小动物的学名叫“仙人走兽”,但业内人士常戏称他们为“走投无路”。是啊,都走到屋檐边了,还能往哪儿走啊。

读书笔记 - abcxyz123.com
仙人走兽


孙思邈说:“胆欲大而心欲小,智欲圆而行欲方”(见于《旧唐书》)。现实意义是人应该敢于憧憬,志向远大,但在实现目标的路途上应小心谨慎,注意细节;在待人接物方面要圆融豁达,讲技巧情商,但行事的时候也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,要有底线。简单说就是胆大心细,内圆外方。中国古代有无数这样模棱两可的话,好像说了很多,但又象什么也没说,颇象算命先生的圆滑虚狡。因此小时候对这些说法很是不屑,近些年岁数大了,看法有所改变。看看周围那些大成功者,那个不是在“度”上把握的很好,对“度”有极强驾驭能力的人?再看看身边那些大企业,简直个个都是迎合市场与标新立异的完美结合。该媚俗市场的时候就迎合从众,卑躬屈膝;该领引潮流的时候就独树一帜,登高一呼。不是古人圆滑,实在是因为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:-)。


拜伦说他认识的人越多,就越喜欢狗。按上面的方圆之说,看来是够方的,但不太圆。


管仲曾说过一堆“与什么什么一样”的话,比如有军队却不得军心,和没军队一样,又如武器不锋利,和没武器一样等等等等。其中一句,用短兵器对决远来的弩箭,这和坐在地上等死一样;后来演变为成语坐以待毙。


失败男人的背后,也常常有一个女人。帮助李渊称帝的刘文静,居功自傲,只会方不会圆,早被李渊视为眼中钉,只是一直没找到除他的借口。偏偏刘文静审美疲劳,冷落了一个小妾;冷落就冷落吧,据说还因一件小事把小妾暴打了一顿(一点儿也不文静);这下可好,小妾指使胞兄诬告刘文静谋反,真是天上掉下好借口,李渊遂杀文静。



中国人对鹅很有好感,王羲之更是爱鹅成癖。但西方好像对鹅有些成见,认为鹅笨拙滑稽,因此有sily goose一种说法。有意思的是,英文里雁鹅不分,西安有名的大雁塔,也许外国人看了译名,big wild goose pagoda,就以为是“大野鹅塔”:-);不仅风韵全无,而且显得得傻里傻气。


大乘佛教徒不吃肉,甚至不沾荤腥;但小乘佛教是允许吃所谓“三净肉”的。大雁塔名字由来的种种传说,其中之一,就与吃肉有关。大意是几个小乘佛教徒快要饿死的时候,乞求能得到些食物,这时天上正飞过一群大雁,其中一只哀鸣数声,然后自杀坠地,正好掉落到这群僧人身前;僧人感悟,从此创立大乘佛教,戒一切肉食,被视为大乘佛教的起点。


李世民手下有个人叫杜淹,一手导演了“杨文干事件”,诬告(也可以说揭发,目前仍有争议)太子李建成谋反,差一点儿导致太子被废。


李世民搞了个“杨文干事件”,李建成,李元吉也没闲着。除了设立了那场著名的“夜饮秦王”事件要毒死李世民之外,李建成还指使李渊的宠妃尹德妃(传与李建成通奸)搬弄是非;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找借口打了李世民的得力干将杜如晦,打断了一只手指,但枕边风吹出的竟然是李世民纵容手下蔑视皇亲,用来离间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。


古来成大事者,必有隐忍力与决断力,所谓要么不做,要么做绝。刘文静被杀,杜如晦被打等等等等,由于时机未到,李世民很能忍;但当冲突已经不可避免,玄武门之变时的李世民,果敢刚毅,他派遣尉迟敬德去请房玄龄,杜如晦参与大事;当时房杜两人无意参与皇事内斗,想置身世外。李世民解下自己的佩刀交给尉迟敬德,吩咐:“公且往,观其无来心,可并斩其首持来也。”。多年来的战友,说杀就杀,想来不寒而栗;玄武门之前,射杀手足,冷静异常,毫不手软。也许正是内心有愧,李世民执政后温和亲民,纳谏清廉,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,千千万万的百姓得到了真实惠。如果让一个道德上洁白无锡的道学家上台(象海瑞那样的),管理上却很有可能比不上李世民,普通百姓也难有长远好处(海瑞只会打土豪,分田地这一种管理办法,毫无领大众致富的手段;结果只会是一时痛快,一起受穷)。历史就是这么奇妙。。。


隋唐时期,有个道士叫王远之,真正的淡泊名利;传说已是半仙之体,隋炀帝,唐高祖,唐太宗都曾向他咨询问策,也都给过高官重金,但王老道坚辞不受,只在山中隐居,可以说是不羡荣华只羡仙。他那句“太平天子,好自为之”一直伴随着李世民,使太宗取得政权后不敢放肆杀戮,如履薄冰,兢兢业业,终究成就了贞观之治。


今人常说,造成李世民和李建成裂痕的是权力的诱惑,两个人都想当皇帝。也许吧。但我总觉得这种主观想做皇帝的因素最多只占百分之五十,而手下人的推动力,至少也要占到另外百分之五十。


很多时候,不是能力不行,水平不行,而是太容易被外物所扰,太看重周遭评论,所以导致怯场,发挥不好。庄子,给我们介绍过一个能不被外物所扰的人,伯昏无人。故事说列御寇能拉满弓,在肘上放一杯水,射中靶心而水不洒;伯昏无人不以为然,脚尖站到悬崖边上,半个身子悬空,仍可射中靶心,列御寇自叹弗如。庄子给人讲道理的方法是给名人编故事,追求名人效应嘛,但看官可千万别当真。列御寇确有其人,被尊称为列子,也确实会射箭,著名愚公移山的故事就记载于《列子·汤问》,但列子肯定是没和伯昏无人比过射箭的:-)。无人,恐怕就是不见其人的虚构。


上面提到过的因小妾诬告而死的刘文静,其实是间接死于另一个开唐重臣,裴寂。李渊本来对杀不杀刘文静犹豫不决,裴寂在边上给烧了把火,最终导致刘文静被杀。李世民与刘文静交情极深,上台后当然要整裴寂。加上裴寂也确实倒霉,先是受一个满嘴跑火车的和尚牵连,被罢官回乡;回到老家蒲州,居然莫名其妙有人来家大声嚷嚷:“从面相上看,你能当天子!”,因为这事情又被流放;流放到了静州(有点儿犯地名啊,谁让他害刘文静呢)后,又赶上羌族叛乱,乱军首领竟然号称要拥裴寂为帝(这都哪儿跟哪儿啊)。。。。还好李世民还算大度,更可能是这事儿太过搞笑,在裴寂平乱以后,李又将他召回了京城。不过经过了这么几番折腾,裴寂不久就去世了。

相传达摩祖师有一首皮囊歌,和电影Host要表达的意思差不多吧 :-)。摘录其中句:

这皮囊,多窒碍,与我灵台为患害。随行逐步作机谋,左右教吾不自在。
要饭喂,要衣盖,更要荣华贪世态。使我心上不得闲,为伊始下来生债。
养皮囊,要纯素,纯素之中生解悟。忽尔心中解悟明,皮囊变作明珠库。
也无罪,也无福,也无天堂并地狱。一朝摆脱这皮囊,自在纵横无管束。
也不来,也不去,来去中间无定住。荡荡嵬嵬烁天虚,谁能更觅成佛处。


熊耳夫人,身份复杂,玩潜伏玩的最牛。她因丈夫熊耳与南宋作战失败而被俘,但是聪明的她掩饰了自己的身份,靠自己的美貌赢得了南宋名将王立的宠爱。后来熊耳夫人的蒙元表哥李德辉又来伐宋,王立奋力抵抗,力尽后被熊耳夫人策反成功。由于熊耳夫人与李德辉的亲戚关系,元军守信,并没有屠城,反而发放粮食给灾民;王立投降,以一人的失节,换取了一城人的生命。。。》》》 更多介绍

之所以想起这个故事,就是楼上那两个外星入侵的电影闹得 :-)。如果入侵者逼我们杀掉一些人,来换取另一些人的生命,我们会动手杀自己的同胞亲人吗?如果只有放弃自我,放弃目前人类不完美的肉体,放弃善良丑恶共存的思想,才能够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,有完美的生活。。。有多少人愿意放弃呢? 》》》 人生的追问


伯虑愁眠,杞人忧天是中国古代焦虑症的两个案例。伯虑国的人不敢睡觉,总是担心一睡下去就再也醒不来了;杞国的人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。伯虑国出现于《山海经--海内南经》,三月份的时候在读山海经,看到过;不过里面没有提及伯虑国的人担忧睡眠的事情。不敢睡觉这件事情,估计都是从镜花缘多九公的嘴里听到的。唐敖和林之洋去游览伯虑国,看到每个人都混混噩噩的,不明就里,于是九公才讲述了原因。

《镜花缘》是2006年以前加到这个站的。只是简单的HTML模样,目前还没时间去整理,换新衣。记载着伯虑国的那篇在这里。


认命(对过程努力,对结果坦然),不抱怨的人并不一定幸福,但牢骚满腹的人却一定不幸福。摘录一篇微型小说《牢骚满腹》:

我的挚友N君来了一封信,信上说:

亲爱的 W,我活不下去了!我不知道生活为什么这样折磨我!早晨我去买早点,却发现早点铺里根本没有安装篮球筐架。我去买一张报纸,却发现卖报的人不是双眼皮。在汽车站我等汽车,等了两个小时也没有一辆我所希望的 123456789号巴士开来。进了办公室以后,我大吃一惊,原来桌子上连一碗馄饨也没有摆着。我接到了一个电话,打电话的人竟然没有得过奥林匹克跳高冠军。我用玻璃杯给自己倒了一杯茶,突然想起那个采茶的农妇说不定对丈夫不贞。……结果,我没吃早点,没买报,没坐汽车,没进办公室,没接电话,没喝茶……啥都不顺心,我准备自杀了……


说道寓教于乐,清朝小石道人写过一本《嘻谈录》,从小熟知的那个差点儿把证人新釜念成亲爹的白字官的笑话,就是出自这本书。上面提到的Infotainment,还让我想起《镜花缘》,里面的故事知识趣味兼备。其中林之洋的口头语‘坑死俺也’”,还介入过一个历史问题的讨论,那就是“坑杀”到底是不是活埋。有的学者说活埋几十万人是件得不偿失的不可能任务,之所以那么写纯粹是为引人眼球。《史记--秦始皇本纪》里出现过“皆阬之”,是都被陷害致死的意思。《说文解字》里说阬通坑。所以不少人认为,“坑杀降卒”多少多少万,不是活埋,而是设计杀害。另外,将死尸埋人坑中(而不是活埋),为防止瘟疫,也是完全有可能的。那些史学大家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,就曾提及《镜花缘》里林之洋的‘坑死俺也’,以作旁证。


大腹便便一词,来源于。。。当然了,肯定来源一个胖子 :-)。东汉学者边孝先,胖懒嗜睡,门下学生嘲笑他“边孝先,腹便便。懒读书,但欲眠。”,这就是大腹便便的来历。不过,这个胖子是真有学问,而且相当开明,师生间可以随意玩笑。东汉离我们两千多年,却并没有传说中古板的师道尊严。我们的祖先,其实和我们很像,甚至比我们更爱搞笑,更懂生活。


先秦时期,如果官员徇私枉法,要“其罪惟均”,就是与犯人的同罪。春秋时候晋国的司法部部长李离,误判了犯人死刑,于是自己把自己监禁起来,按“其罪惟均”的原则,自判死刑。晋文公重耳亲自讲情,李离仍不接受,最后自杀身亡。难怪现在人们总说人心不古,如今的人,确实是越活越精明,再不肯办这样的傻事了。如今谁要提倡道德上的自我约束,定会被人嘲笑。》》》 道德


中国古代小说中两个著名的冒名顶替的案例:唐僧的父亲陈光蕊(被人冒名),花弧的女儿花木兰(自主顶替)。(小说之言,并非史实)


民间故事里的两个著名栽赃。杞梁妻哭丈夫的悲惨经历,被栽到了两百年后的秦始皇身上,女主人公杞梁妻也变成了孟姜女,使得秦始皇背了千年恶名。另一个故事是清官陈熟美,和他的妻子秦馨莲,因为得罪了小人,被硬生生编入了悲剧《琵琶记》。这两个故事充分说明了:只要敢编,就不怕没人信,不愁没人传。其实最不能得罪的,那就是敢造谣,愿信谣,爱传谣的人啊。他们可以使一个人遗臭万年。正所谓,流氓会武术,谁也挡不住;流氓有文化,谁见谁害怕。


荀子曾说:“凡人之患,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”。意思是人都有这么一个毛病,被一点,一面所蒙蔽,而看不到全局(却自认为看到了big picture)。


上面说的主持人是主持严肃节目的,与串场类主持还有所不同。在我国宋代,娱乐主持被称为“竹竿子” :-)。原因 》》》 宋代达人


古代中国的废物利用,最值得一提的那该是筷子了;或用竹,或用木,反正都是盖房子,打家具的边角废料。仅仅两根竹筷,完全可以撑起一方文化。不久前有个脑袋被门夹过的外国人,做了个估算。论据:十几亿用筷子,都是一次性的,一天好几顿,要白白浪费很多木材;结论:所以中国人应该改用刀叉。。。别说反驳了,说实话提提都有辱智商,就此打住 :-)。


古代乳腺癌被称为“乳岩”,曾被认为是不治之症:“初如豆大,渐如棋子,半年一年,二载三载,不痛不痒,渐渐而大,始生疼痛,痛则无解。日后肿如堆栗,或如覆碗,色紫气秽,疼痛连心,出血作臭,其时五脏俱损,四大不救,名曰乳岩,凡犯此者,百人百必死。”


俗语“卤水点豆腐,一物降一物”中的卤水是是氯化镁、硫酸镁和氯化钠的混合物,有致命毒性。与黄豆浆起化学反应后不单毒水变无毒,还能制出豆腐;所谓一物降一物。


京剧丑角的脸上总画着一块白记。据说是由于唐玄宗爱唱,还偏偏爱唱丑角;但怕有失君威,在脸上挂了一块白玉遮脸。


西晋高官刘寔到巨富石崇家赴宴,曾经闹过一次“误闯”。由于石崇家厕所太过豪华,还有奴婢手持香囊侍立,以为误闯了石崇的内室。


晋书·隐逸列传·鲁褒传里有一篇《钱神论》,妙文一篇。古人把钱币戏称为孔方兄就是源自文中一句:“钱之为体,有乾有坤。内则其方,外则其圆。。。亲爱如兄,字曰孔方”。


晋代名医葛洪,名稚川,又号抱朴子,记录过最早的传染病天花。


野狐涎,指那些迷惑人,似是而非的话。传说将小口的坛子里放好肉,引野狐狸来吃,狐狸吃不到肉,流出口水滴到肉上,把这种肉给人吃可以使人迷惑,容易被骗。时下网上常见的一些高谈阔论,鲜有狮子吼,多为野狐涎。清处诗人朱彝尊有一首【醉太平】:

野狐涎笑口,蜜蜂尾甜头。
人生何苦斗机谋?得抽身便抽。
散文章敌不过时髦手,钝舌根念不出摩登咒,
穷骨相封不到富民侯。
老先生去休!

东汉王充的《论衡》里有一句话:“知古不知今,谓之陆沉;知今不知古,谓之盲瞽。”。意思是只知道古,不知道今,那就是迂腐的糊涂蛋;只知道今,不知道古,那就是短视的睁眼瞎。


上面新闻最后一段还提到Contraception,避孕。古人如何避孕?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的驻颜术(以麝香贴肚脐。。。)就有避孕的功用。当然,这是她们始料不及的。


东汉陈寔的家里,也发生过一个类似的故事;从无良偷盗开始,以皆大欢喜收场。话说有个小偷,溜进陈寔的家,伏在梁上,准备行窃。陈寔发现了,却不说破;只是把儿子叫来,教育说:“人人都可以是君子,恶的人也有向善的一面,只是境遇所迫,不得已为恶,比如梁上那位,其实本来也是君子。。。”。那小偷听了,再也藏不下去,只好下来认罪,陈寔问明情况,认为不是坏人,最后就放那小偷走了,还送了两匹绢。从此,“梁上君子”就成了小偷的别称。


中国的北方,一向是轻商,而南方,却并不存在严重的抑商;顾炎武在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卷十六《江南四》中曾说:“农事之获,利倍而劳最,愚懦之民为之;工之获,利一而劳多,雕朽之民为之;商贾之获,利三而劳轻,心计之民为之;贩盐之获,利五而无劳,豪滑之民为之。”可见当时的南方,已经有了老实人种地,聪明人经商的思想。


上面提到的Brian Bosworth,有一次竟然坐直升机去训练,引发轰动。但那个年代的美国人,行为怪诞,也许只是性格使然,而不是有心炒作。要论炒作,还是国人有手段。姜子牙,司马相如,李白,诸葛亮等等,各个都是耳熟能详的炒作高手。自己不出钱,不出力,只动动嘴,略施小计,就炒的震天响了。一些火候稍逊些的,就需要靠钱,或靠人了。唐初的陈子昂,花了千金买琴,然后愤然摔琴,一举成名;这靠的是有钱。长的虽然难看,但写出《三都赋》使得洛阳纸贵的左思,最初请人看《三都赋》,夸奖没得到不说,还满载了讽刺而归。不过请名人写序以后,顷刻间名扬天下;这靠的是人。几个玲珑剔透的人略使心计,就能忽悠千百人,然后亿万人跟风。。。真不知道是该自豪呢,还是该自卑。。。


读到淮南三叛的时候曾有个疑问。敢与司马懿对敌,誓死捍卫曹家天下的王凌,那时候已经八十岁了,他为什么对曹操那么忠心?后来发现,原来曹操对王凌有恩。王蒙难,曹操发现:“此子师兄子也”,不单救了他,还委任官职。看到“此子师兄子也”这句,还以为是“此子,师兄子也”,瞎解释为是曹操发现王凌是自己师兄的孩子 :-)。巨丢人。其实真正的意思是:“这是王允的哥哥的孩子啊”。王允的字是子师。


《诗经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里有过一段地震的记述:“。。。烨烨震电,不宁不令。百川沸腾,山冢崒崩。高岸为谷,深谷为陵。”。》》》 全文


除了诗经有地震的记录外,《聊斋志异》里也有记述,那篇故事的名字就叫《地震》。

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,地大震。余适客稷下,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。忽闻有声如雷,自东南来,向西北去。众骇异,不解其故。俄而几案摆簸,酒杯倾覆,屋梁椽柱,错折有声。相顾失色。久之,方知地震,各疾趋出。见楼阁房舍,仆而复起,墙倾屋塌之声,与儿啼女号,喧如鼎沸。人眩晕不能立,坐地上随地转侧。河水倾泼丈余,鸡鸣犬吠满城中。逾一时许始稍定。视街上,则男女裸体相聚,竞相告语,并忘其未衣也。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,某家楼台南北易向,栖霞山裂,沂水陷穴,广数亩。此真非常之奇变也。有邑人妇夜起溲溺,回则狼衔其子。妇急与狼争。狼一缓颊,妇夺儿出,携抱中,狼蹲不去。妇大号,邻人奔集,狼乃去。妇惊定作喜,指天画地,述狼衔儿状,己夺儿状。良久,忽悟一身未着寸缕,乃奔。此当与地震时男女两忘同一情状也。人之惶急无谋,一何可笑!


上面提到聊斋,随便翻了一篇张鸿渐来看;情结虽然辗转多折,但不离中国古代小说常见套路,倒也适合睡前一读。文中提到的“竹夫人”,自宋代起非常流行。


宋人吴龙瀚的曾祖父有一首《竹夫人铭》:「北窗蘧蘧,偎尔冰肌。毋徇其名,乃邪其思。」。其中“毋徇其名,乃邪其思”中的殉字,应该就是上面提到的 Succumb的意思。这句是不是在说不要因为竹夫人这个名字,就胡思乱想?如果就是这么简单的两句大白话,为什么有的评论说这两句很有意境呢?搞不懂。难道是说别总盯着竹夫人这名字,而多考虑考虑创意?也不可能啊。。。


《咏丘秘校山水枕屏》里有“古人铭枕戒思邪,高士看屏助幽况。”。貌似思邪在古代不是什么好词儿。。。还在揣摩那句“毋徇其名,乃邪其思”的意思 :-)。不要殉了她的名,然后就邪了她的思。。。可竹夫人又能有什么“思”在里面呢?。。。哪位如果正好路过,又知道这句的意思,指点一下啊~~~ :-)。

打折打亏了的,不只是今天的Macys,东汉的汉灵帝也亏过一次。当时买官之风甚盛,就连国家一级干部,三公这样的官,也可以买到。当时的北方名人崔烈,就花了五百万钱买了个司徒(三公之一,相当于丞相)。五百万买司徒可不贵,这是汉灵帝看崔烈有些名望,打折以后的价。后来汉灵帝冷静了,常和人抱怨说打折打的太狠了,其实一千万也要的出来。

官可以买卖,这并不见得就一定是坏事儿。一看到买官,立刻就认为是坏事的人,恐怕是这么推理的:“有钱人是坏人,有能力买官的人是有钱人,所以买官当的都是坏官。”。可实事并不见得如此,比如汉代有名的清官张释之,他的官就是买来的;同样的例子一定很多很多,只不过不受大众关注罢了。轻贱商人,不爱铜臭(嘴上不屑,心里向往),在中国有几千年传统,根深蒂固,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。上面提到的买官的崔烈,他的政绩怎么样,他治下的民生如何,没什么人关心,但他花了五百万买官,却被人焦点了上千年。大家纷纷说他身上有铜臭。本来被人尊重的崔烈,一下就成了道德法庭的罪犯。人言可畏啊。


We are all in the gutter,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. -Oscar Wilde。我们都生活在污水沟里,但有些人仰望星空。王尔德的这句话,让我想起了朱光潜的一段文字,他说:“社会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,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。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”。很喜欢这段话,在这里引用过。希望多几个仰望星空的人吧。


中国历史,是人情世故的历史,是玩人与被人玩的历史;间谍卧底,斗智策反类的情节那是俯拾皆是。南北朝时候的韦孝宽,就是善用间谍的名帅。他曾派间谍偷过敌军参谋(牛道恒)的字迹,然后找人模仿牛的笔体写投降信,用来离间敌军将帅关系。韦孝宽效力北周的时候,与北齐对立,他大布谍报网,以至于北齐有什么风吹草动,北周立刻就会知道。他的部下许盆刚刚投降到北齐,就被韦孝宽在北齐的卧底暗杀,连脑袋都被捎走了,可见其间谍网的功效。与名将斛律光对阵,韦孝宽不能取胜,颇伤脑筋,于是又玩儿阴招;他找人编了好听上口的民谣,然后让自己在北齐的谍报网大肆传播。估计是曲调优美吧,这首歌迅速风靡。流行歌曲害人啊 :-)。歌中唱到:“百升飞上天,明月照长安”;还有一句“高山不推自崩,槲木不扶自举”。听过“明月几时有”那首歌的,可以按那个调,配这个词,自己唱一遍 :-)。为什么说这招阴损呢?因为百升是一斛,再加上斛律光的字是明月,而且当时北周的都城是长安;这样一来,第一句“百升飞上天,明月照长安”听上去就是说斛律光会跳出来庇护敌对方的首都。第二句“高山不推自崩,槲木不扶自举”更狠,北齐皇帝姓高,高要塌,斛要起,你说这皇帝听了能高兴吗。于是斛律光被北齐后主高纬杀害。


月夜泛舟实在很诱人,也难怪Mildred心痒难忍;地中海,马耳他,圆月夜,刚朵拉。。。一定是浪漫至极,不禁暗恨Laura的扫兴。人总在无休止地追求,至死方休;追完温饱,就要追典雅,古今同理,不分东西。中国的古人(吃饱了的古人),更喜欢搞这类文雅的活动;“曲水流觞”算是一例。“曲水”就是弯弯曲曲的水,觞是古代喝酒的器具。文人们围水而坐,觞中放酒,放在托盘上顺水流下,水路蜿蜒,必会在某处停下,停在谁身前,谁就饮一口酒,并作一首诗,做不出来是要被罚的。您要问流到最低处了怎么办?那容易,喊过仆人来,抱起托盘,走到上游处,斟满酒,放入水中,再次顺流而下(跑腿儿这位非烦死不可)。


太宗初年,在执政大方向上,魏征和封德彝曾有过一场意义深远的大辩论。魏征是少数派,主张君主以身作则,施“王道,德政”,大意就是君主修德,立身正,百姓就会跟从,变成好百姓,最终天下大治。封德彝代表多数派,认为人心不古,百姓已经不是上古尧舜时期的百姓,应该要严格立法,如放任媚俗,定会乱国。眼睛盯着别人,等周围人都如何如何了,自己才跟进;这种作风实在阻碍了我们进步


武则天时期流传过一本小说(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出土,现存于英国)。出土的残本破损严重,连题目也看不出来;王国维称她为《唐太宗入冥记》。其中有一段崔子玉与李世民在阴间的对话,很是有趣。》》》 《大唐太宗入冥记》校补


李承乾,好好的一个太子,可以说是被一帮道德先生们给毁了。说教是要讲方法,讲策略的;孔颖达之流信奉“只要太子那里做的不好,我就要纠正,我不管什么面子,场合”;他们不去想“坏行为”的原因,也不考虑辅助太子的终极目的,纯粹是为了提意见而提意见。李承乾患病以前,颇有明君的风度,那时候当面指责他的不当行为,他是可以虚心接受的;但腿瘸以后,明显心里有了负担,有了阴影,甚至自卑;“大唐未来皇帝竟然是瘸子”这块大石足以把一个正常人扭曲。在这个时候,对这个病人,尤其他还是个年轻人,教育方法一定要相应改变。这个每天都在担心父亲会换继承人的太子,生怕自己哪点儿做的不够好,惹恼了父亲,或是给别的皇子们留下借口,但那帮木头脑袋的大臣仍然大庭广众指责批评,甚至太子看一次歌舞,他们就把李比作“秦二世”;这怎么能不另太子紧张;后来李的行为,完全是年轻人的逆反心理,大臣不让他干什么,他偏干什么;这些行为,也最终毁了李承乾。教育,一定要讲究方法;如果一张嘴,别人就烦,那怎么可能达到目的呢。现实生活里,也不乏孔颖达这类人,他们好像就是为了挑刺儿而生的,只盯阴暗面,毫无情商。别看这些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也想不出,但如果别人提出了个方案,他们能挑出一堆毛病。


李泰,李世民最宠爱的小儿子。李世民给李泰的赏赐,竟然超过了给太子李承乾。很多大臣如房玄龄,魏征,褚遂良都告诫李世民这样做会有后患;李世民貌似纳谏,但不肯减少对李泰的封赏,只是增加了对太子开支的上限。有人说这是李世民的失误,我却总觉得他是故意的;也就是说既维持了他乐于纳谏的美名,又明白无误地传达出了自己的喜好。听懂了他意思的大臣,自然就会提出符合他本意的建议。


怀恨在心是很恐怖的。侯君集,从一开始就跟从李世民,与李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。但由于李世民没有封他为相,心有怀恨,后来竟然参与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计划。侯是李世民凌烟阁上的得意大将;李不愿曾经的兄弟受刀笔小吏的侮辱,亲审侯君集;即便在侯认罪后,仍求群臣免侯一死;但法终究是法,加上那时候的大臣都比较死心眼儿。侯还是被处死了。临刑前,李世民说出了那句感人至深的话:“吾为卿,不复上凌烟阁矣!”;因为你,我再也不会上凌烟阁了。。。


纵观历史,每每新皇帝登基,就伴随有大杀功臣的事件;于是人们总是大发“飞鸟尽,良弓藏”的感叹,觉得皇帝冷漠无情。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会继续往下想一想,为什么皇帝要这么做?一帮兄弟继续保着自己不好吗?如果只是担心手下造反,那象赵匡胤那样免了他们的兵权,让他们享清福不好吗?我想,如果可能,每个皇帝都会选赵匡胤的做法的,既不冒风险,又不会留下恶名,何乐而不为呢?但是,那不可能。原因不是皇帝,而是功臣。


“我的功劳比他大,他凭什么比我官大”,“当年如果没我,你能当上皇帝?”,“我扶的起你,就踩得扁你”这类感觉充斥这功臣们的内心世界,以至于皇帝很难用比较和平的手段去平衡和满足他们。西方人比我们更有团队精神,几个Partner 把一个小公司搞大的机会相对较多;中国公司在这方面就差一些,我身边就至少出过三例,公司刚刚有了点儿规模,还没来得及进一步拓展市场,几个合伙人就互相干起来了,然后分裂,各干个的,然后互相竞争,最后搞得谁也吃不饱。。。


皇帝,不过是权力较大的一个合伙人罢了。即使推翻了帝制,搬来个新制度,也不可能解决“一个中国人是条龙,几个中国人是条虫”的内斗不合作问题;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制度问题,而是几千年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。任何一个种族,只要给了她几千年不间断的发展,都会出现这种“个体极端聪明,但不容易和别的个体合作”的属性;原因很简单,那就是经验,经历的太多了。西方文明的合作性比我们强,不是因为他们觉悟高,素质高,而是是因为他们还处在“比较傻”的阶段,相当于我们的春秋时期吧,还没有成为人精。打个比方吧,如果古埃及文明,或古希腊文明一直象华夏文明一样延续至今,那他们身上也一定会体现出很多中国人特性。


很多文明,虽然也很久远,但都历经过完全毁灭,或大规模中断,或迁移;只有华夏文明主体,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。历史就是人的历史,几千年的传承,让中国人太聪明了,都是人精,谁都不服谁,合作无从谈起;所以拼不过一两个聪明人带领的一群“傻子”(因为傻子好骗,容易领导)。千年文明竟然带来这种效果,也不知道这是幸还是不幸。


如今网上常见的一些段子,其实古已有之。国人最是专于此道。除了较早的《诗经》以外,还有一个相对较近的《古今风谣》,是杨慎编辑整理的;里面全是古时民间流传的段子。其中不乏辛辣,搞笑,黑色幽默类文字。如今读来,恍若今世 :-)。摘其中一段,估计是为讽刺嘉靖二年白面不够吃所作 :-)。“嘉靖二年半,秫黍磨成面,东街咽瞪眼,西街吃磨扇。姐夫若要吃白面,只待明年七月半。”


“虽天际穷发不毛之地,无不可通之理焉”,《诸蕃志》下卷吴序(一)里的一句话,可见中国古代航海业的发达。》》》 海洋之路


《史记卷-越王勾践世家》里有一句:“天与弗取 反受其咎”。字面意思是说老天爷送到你手里的东西你如果不要,反而会有恶运。还真有点儿现实意义,如果讨打的人把动手的借口都递过来了,不去打他一顿,恐怕老天都不答应。当然,捡到钱包的时候,可别想起这句话来,那可不对 :-)。


这个月仍在看《旧唐书》,也听了《国号的秘密》。唐朝的唐,就是大的意思,“荡荡也,至大之貌” 取自《白虎通义》。


276和15,一组有趣的数字。唐朝(618-907)276年(除去武则天的武周15年),明(1368-1644)276年,清(1636-1911)276年。短命王朝秦15年,王莽的新15年,武周15年。


三国时候吴国有个吾彦,作战非常勇敢,但由于出身低微,不被重用。大将军陆抗有意提拔他,又怕别人有意见,于是使出一计,指使一人持刀突然闯入议事厅,挥刀乱砍,别的将官都跑了,惟独吾彦不跑,奋力抵抗。经过这件事情,吾彦被提拔,旁人再无异议。后来东吴被西晋所灭,吾彦也随之归顺西晋,官至大长秋。


李商隐的《锦瑟》

锦瑟无端五十弦,一弦一柱思华年。庄生晓梦迷蝴蝶,望帝春心托杜鹃。
沧海月明珠有泪,蓝田日暖玉生烟。此情可待成追忆?只是当时已惘然。


计然,春秋时期的学者。博学,尤其擅长经济学,但不爱做官,只爱旅游。范蠡拜他为师,学了七条用经济杠杆治国的策略,号称计然之策,只用了其中五条,就帮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强大的吴国。


陆贽的《陆宣公翰苑集》里对人才有段议论:


人之才行,自昔罕全,苟有所长,必有所短。若录长补短,则天下无不用之人;责短舍长,则天下无不弃不士。加以情有爱憎,趣有异同,假使圣如伊、周,贤如墨、杨,求诸物议,孰免讥嫌?昔子贡问于孔子曰:“乡人皆好之,何如?”子曰:“未可也。”“乡人皆恶之,何如?”子曰:“未可也。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恶之。”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,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。将察其情,在审基听,听君子则小人道废,听小人则君子道消。

大意是说人没有十全十美的。发挥长处,那人人都可用;只盯短处,那没有人可用。即便是圣人与大贤,从不同立场,不同角度去挖空心思去找短处,也还是可以找到的。子贡问孔子:“全村人都说某人好,您怎么看?”。孔子回答:“不一定”。子贡又问:“如果村里人都讨厌那人呢?”。孔子仍然回答:“不一定”。孔子主张自己动脑,自己观察,不能听风跟风。


赵憬,唐德宗时宰相,认为“举大节,弃其小瑕,随其所能,试之以事,用人之大纲也”。赞同。


闲翻吕温的《刘郎浦口号》和《岳阳怀古》


吴蜀成婚此水浔,明珠步障幄黄金。谁将一女轻天下,欲换刘郎鼎峙心。


晨飙发荆州,落日到巴丘。
方知刳剡利,可接鬼神游。
二湖豁南浸,九派驶东流。
襟带三千里,尽在岳阳楼。
忆昔斗群雄,此焉争上游。
吴昌屯虎旅,晋盛骛龙舟。
宋齐纷祸难,梁陈成寇雠。
钟鼓长震耀,鱼龙不得休。
风雪一萧散,功业忽如浮。
今日时无事,空江满白鸥。


中国古人千奇百怪的藏钱方法中,就有一种叫“壁藏”。不过,最著名的壁藏却还不是金银,而是文章。》》》 更多介绍


宋朝李复的残编中,就描述过孔壁遗文。


残编断简事寥寥,购辑成书匪一朝。
韦述投山藏旧史,肩吾去国失宫谣。
须知孔壁遗文在,岂逐秦燔烈焰销。
博学多闻予所仰,喜君携笈过衡茅。


淮南三叛。三国末期,司马氏取代曹魏的迹象越来越明显,终于曹氏的将领,在淮南发动过三次反对司马氏的兵变。第一次是王凌对司马懿,然后是毋丘俭对司马师,最后一次,也是闹的最凶的一次是诸葛诞对司马昭。


为什么会被蒙蔽?荀子认为:“故为蔽?欲为蔽,恶为蔽;始为蔽,终为蔽;远为蔽,近为蔽;博为蔽,浅为蔽;古为蔽,今为蔽。凡万物异,则莫不相为蔽,此心术”。这句话猛一看很是模棱两可,当仔细想想,还真有道理。“凡万物异,则莫不相为蔽”,凡是有不同两面的事物,都有可能会蒙蔽影响人的认知。比如幸福和痛苦,是对立的两面。同样一个事件,一个正享受幸福的人和一个正经受痛苦的人,会产生相当不同的反馈;使两个人都不能完全客观的认识那个事件。又如成功和失败,年少和年老,男和女。。。我想荀子要说的是,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的局限性,这是无可避免的。


荀子曾说过一个故事:“夏首之南有人焉,曰涓蜀梁,其为人也,愚而善畏。明月而宵行,俯见其影,以为伏鬼也”。庄子《渔父》里也有类似记载。


《管子·霸言》中提到:“自晋永宁以后,虽所在称兵,竞自尊树,而能建邦命氏,成为战国者,十有六家”。永宁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,从“永宁”开始,八王之乱,永嘉之乱,出现了十六个各自为政的国家。想永远安宁,却闹得是鸡飞狗跳。


《夜寒与客烧干柴取暖戏作》 - 陆游

稿竹干薪隔岁求,正虞雪夜客相投。如倾潋潋蒲萄酒,似拥重重貂鼠裘。


《货殖列传》:“贵上极则反贱,贱下极则反贵”的道理。


《宣帝本纪》“明帝时,王导侍坐。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,导乃陈帝创业之始,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。明帝以面覆床曰:“若如公言,晋祚复安得长远!”

上边的高贵乡公就是曹髦,是魏国的第四位皇帝,后被晋文帝司马昭手下杀死。得知祖先干出了如此大逆不道的事,难怪晋明帝在床上大哭。


写给以后


微信视频号:清音摆渡 | contact@abcxyz123.com